万盈配资 从敦煌到成都,御沙而来的古籍修复师丨大国工匠·文物医生
封面新闻记者 刘叶万盈配资
7月的四川,迎来了烈日和暖风,但四川省图书馆的研学室依旧凉爽。诺日卓玛的长发被挽起来,露出银色耳坠,黑色上衣搭配同色系长裤,大片的白色印花在长裤上绽放。她坐在研学室的木桌旁,身后是古籍修复体验区,与文物打了18年交道,诺日卓玛身上有文博从业者独特的内敛气质。
作为四川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,她在今年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“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”项目中取得二等奖。这也是她从业9年以来,参加过的最高规格比赛。

让“残卷重生”
极限抢救15小时
比赛中的诺日卓玛 图据大赛组委会
诺日卓玛把这项修复形容为“残卷的重生”。比赛当天,在实操考试之前的抽签环节,诺日卓玛抽到的2号作品,是破损程度非常高的清代水墨画。
“天啦,那么烂!”诺日卓玛内心惊呼,但她没时间感慨:随着卷轴的舒展,画心缺损、脱落、糟朽等病害意味着她将花费更多时间对本体进行整理和修复。
大赛分为两个部分,总分占比20%的理论考试已经在头一天完成,7月4日至5日万盈配资,共计15小时的实操考试,将考验所有选手的实力。
“我抬头时间都来不及,第一天如果补不完,就没时间完成剩下的工作。”
根据大赛规定,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,需要根据文物病害情况,制定合理修复路线,绘制病害图,编制修复方案,并在现场完成文物保护修复,完成修复档案。
第一天考试时间,从早晨七点半持续到下午六点半,中间一小时用餐。回忆考试过程,诺日卓玛调侃说,“当时心态都崩了”。
由于画作病害严重、残破较多,诺日卓玛花大量时间绘制病害图,要求在下午三点前完成的修复方案,她在午饭之前交了出来,里面有完整的病害及破损图样。
正在拼接画纸的诺日卓玛 图据大赛组委会
“拼接画心、固色、清洗画心,屏住呼吸完成的。”她把时间压缩到极致。
古画的背后贴着一层命纸,二层覆褙纸。修复时需要把这三层纸层层揭掉,再进行修补。于是,诺日卓玛从古画背面边搓、边捻、边撕,相连百年的三层纸最终被一一揭开。
用自带的工具对文物进行分析,检测,选择匹配的宣纸……比赛结束提示声响起,诺日卓玛第一天的进度,推进到打胶矾水阶段。
第二天的比赛,从上午十点半开始,画心打胶矾水、上墙、全色、画心下墙、四周裁齐。这台针对文物的“手术”,在截止铃声响起前,完成了九成多。
诺日卓玛指着画作底部位置说,“这里其实我还应该继续全色的,但时间不够,扣分或许会有这个原因。”
这幅绘着山石和树木的水墨画,经过诺日卓玛的修补,乍看之下并无异样,偶有缺色,仿佛是留白的意境。这种破损程度的古画,平时需要按月为单位修补,但两天的时间,诺日卓玛也给予它新生。“二等奖也很高兴,这是我们整个团队的荣誉。”诺日卓玛说。

敦煌走出的古籍修复师
两年修复700多叶古籍
诺日卓玛的工作环境
诺日卓玛美术科班出身。9年前,她来到四川省图书馆,从零开始学习古籍修复,在此之前,她就职于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。
她在敦煌的工作,是如实记录文物全貌。高大恢弘的石窟、美轮美奂的壁画,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,也牵动文博人的心:如果有一天,壁画不在了,该如何向后人展示这项伟大的文物?
于是,诺日卓玛和同事们,在樊锦诗先生的带领下开始了这项浩大的工程。从扫描图到照片,从测绘数据细节核对,九年如一日,让诺日卓玛心中的信念感越来越强,“自己在做一件于文化和人类都意义重大的工作。”
2016年,考虑到孩子入学问题,也为了和在成都工作的丈夫团聚,诺日卓玛来到四川省图书馆,成了一名古籍修复师。
“刚开始不是很适应,不仅是工作环境、内容,包括生活方面都需要调整。”在敦煌,诺日卓玛穿梭在黄沙与洞窟之中,但在成都,她的“战场”换成了被古籍围绕的室内。
古籍修复的准入门槛看似不高,但大到采用何种方式修复,小到百种纸张,都需要深究。诺日卓玛师从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袁东珏,在基本功修炼结束后,她的第一项任务,是参与修复清道光年间的《武攸林氏族谱》。
“每天就是重复、重复,差点崩溃,真的不想再修了。”做惯了勘测和绘画的诺日卓玛,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。“两年,共修复700多叶,完成的时候,成就感很强。正是这种磨炼,才能细致、耐心,静得下来做这份工作。”诺日卓玛通过这个项目,真正找到了“古籍修复师”存在的意义,也真正喜欢上这份职业。
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已落幕,捧回荣誉的诺日卓玛,依旧做着9年来相同的工作。在省图负一楼万盈配资,十余张木制桌椅旁,有人在调浆糊,有人在裁剪古籍边缘多余的部分,随着纸张翻动和工具碰撞声,一叶叶古籍,在诺日卓玛和她的同事们手中,重获新生。
诚利和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金牛股 6名大学生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溺亡,商家称板子防腐蚀但承受能力有限,建议下方加支撑
-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