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荣网配 考古探掘工杨帆:在泥土中触摸历史,科技带来了惊喜|大国工匠·文物医生
封面新闻记者 雷蕴含佳荣网配
近日,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举行。作为2023年四川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考古探掘项目一等奖获得者,杨帆凭借省赛的优异成绩获得免试资格,直接晋级国赛,并最终斩获三等奖。
谈及获奖感受,他向封面新闻记者坦言:“更多的是后悔,感觉准备不够充分。”这是他首次参赛,对其他对手不甚了解,总觉得自己还有提升空间。而这份自我严格要求,或许正是他能在考古领域深耕13年的密码。


杨帆

最难忘江口的金印佳荣网配
补足缺憾的感觉无以言表
谈及为何踏入考古行业,杨帆的思绪回到了实习时光,“当时我就觉得自己适合这个工作”。杨帆大学时学的是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,与考古有着天然的联系。而真正让他坚定信念的,是在考古现场实习的经历。“在那里,我真切感受到历史书上的文字与现场发掘的实物产生强烈联系,那种震撼难以言表。”此外,考古工作能让他接触最自然的山山水水,这种纯粹的环境深深吸引着他。
考古现场的艰苦有目共睹。杨帆坦言,虽然比起地质勘探、钻井工作稍显轻松,但与室内工作相比,仍要面对风吹日晒。长时间在野外作业,酷暑寒冬是家常便饭。可他却乐在其中:“能亲手触摸那些带着历史温度的文物,感受它们的存在,再苦也值得。”
作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一名考古探掘工,13年的考古生涯,杨帆参与过不少项目,包括配合向家坝水电站、成昆铁路复线、乌东德水电站等基建项目进行抢救性发掘,参与了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等考古发掘……这些地点背后,是他长时间的坚守。在他看来,“短则几天、一两个月的项目,记忆很容易模糊,而那些待上一年半载的地方,印象便会十分深刻。”
江口出水的金印,让他至今难忘。当时,金印被分成4块,先发现的部分刻着“世子宝”三个字,唯独缺了关键的一个字。隔了30多米,他们意外发现了一块金黄色碎片,清洗后竟与之前的部分完美契合,证明了金印是“蜀世子宝”。杨帆告诉记者,“那一刻,所有人都激动不已,那种补足缺憾、拼对历史的感觉无法用语言形容。”
杨帆

守护历史的碎片
科技带来了惊喜
考古工作需要极强的耐心和技能。杨帆说,蹲在原地观察地层、辨别文物是常事,有时一蹲就是几个小时,站起来时头晕眼花是常态,但他早已习惯。“用手去触摸泥土、沙石,感受它们的硬度和状态,才能更精准地判断地层堆积的情况。”除了能“蹲”,能走、能翻山越岭、身体好、不怕晒黑,都是考古工作者的“必备技能”。
长期待在同一个地方做重复的工作,难免会有烦躁情绪。杨帆的调节方式很简单:“告诉自己干完活就休息两天。”可基建项目往往没有“干完”的那天,他便靠着这份对工作的热爱,一点点坚持下来。闲暇时,钓鱼成了他放松的方式,在静谧中积蓄继续前行的力量。
在杨帆眼中,考古工作的意义非凡。他所在的团队多参与配合基建的项目,虽不能说震撼世人,却在默默守护着历史的碎片。“这些文物和煤炭、石油一样,是不可再生的,一旦被破坏就永远消失了。我们的工作,就是在基建过程中,把这些历史印记完整无差地记录下来。”面对不可再生的文物,杨帆始终怀着敬畏之心。“哪怕是一块陶片、一个瓷片,它的出土位置、裂痕状态,都是独一无二的,一旦出错就无法挽回。”这种紧张感,让他在工作中始终小心翼翼,生怕留下遗憾。
杨帆
这些年来,科技的进步为考古带来了诸多变化。从测绘技术的升级,到相机从胶卷到数码的转变,再到三维模型的应用,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,带来不同的观察角度,都让考古工作更加精准、全面。“以前我们只能靠肉眼判断,现在有了这些微观视角的发现,常常给我们带来‘还能这样’的惊喜。”
对于想从事考古的年轻人,杨帆想说,“能坚持下来的都是好样的,带着最初的热爱和感情去做,一定能做好。”在他看来,现在的工作或许平凡,但后人可能会在他们的基础上,以全新的视角发现更大的价值。
(图据大赛组委会)佳荣网配
诚利和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元配网 2025年7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
- 下一篇:没有了